在孩子眼中看見自己
文 ∣ 林孜嶸 臨床心理師
防疫期間,所有人都戴著口罩,安靜滑手機或閉目養神,公車上一片寧靜祥和氣氛中,忽然傳來幼兒的怒喊聲:「他先打我的」,這聲音聽來極為稚嫩,我正想著,從媽媽肚子裡的一塊肉,已經長大到可以清楚表達意見,生命的成長真有意思。又聽他繼續悲憤的呼吼:「他先打我的」,約莫是情緒太激動,接下來一陣狂咳,氣急而哭。孩子不斷持續重複這句話、大聲咳嗽、哭泣。車廂人太擁擠,我看不見他,也沒聽見父母出聲,是習慣他的哭鬧,任由他發洩?還是覺得不好意思,正用低到聽不清楚的聲音安撫他?
我後來講述這事給朋友聽,朋友脱口而出:「還是正在責打他」?呃,好可怕的猜想!朋友再分享:「前幾天有一位教授來單位辦事,為了一份表件的內容與事實略有出入,請他稍做修改,他原本與大家開心聊天,聽聞要修改表件,立刻勃然大怒,情緒激動,嚷著要找主管,要客訴,不斷用手指著承辦人員的鼻子痛罵。」這位高知識份子跟今天我在車上遇到的幼童一樣,還在用最原始的方式發洩情緒,表達憤怒。也許當他幼年剛開始學習表達意見,訴說自己的心情時,被忽視,被壓抑,甚至被暴力對待,所以始終沒學會用平和的溝通方式,接受不同意見。
成為父母不只是一份差事,也是一段修煉路。
諮商室內常有成人個案內疚與自責的告訴我:「其實我都知道要怎麼對待孩子,也了解孩子還小,需要多點耐心,可是一碰到某些情況,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成為父母之後,我們自身未妥善處理的過去經驗將會影響現在的親子互動,當面臨類似的觸發情境時,衝動行為、激動情緒與失功能的信念便因此引爆。如果沒有認真反思進行自我覺察,那些童年未解決的情緒問題或創傷經驗仍會隱隱作痛。
我常鼓勵父母當面臨親子衝突時,告訴自己:「這是個成長的機會!」透過與伴侶或專業人士討論教養態度,發現是否有矛盾或不合常理的情緒行為反應;釐清對孩子的要求,是該有的規範還是自己的舊習與固執。此外,父母得學習放慢腳步、自我探索與反思,這能幫助覺察自己的認知偏誤或執著,藉此機會療癒過去事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如果父母對自我與孩子的理解不夠充足,對孩子的不合理情緒反應,便只會自我解讀為這是正常對待孩子的方式。
養育孩子的路上,細細感受、體會孩子的童言童語,自然會有許多反思與頓悟的機會,陪伴孩子長大將會成為一段攜手相伴、互相成長的美好旅程。
圖片來源 ∣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