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關心我
文 ∣ 臨床心理師 蔡佩潔
可可今年上小二了,活潑、好動、上課喜歡咬指甲、喜歡說話、不專心,阿嬤在老師的建議下,轉介予以評估是否為過動兒。在可可的基本資料上載明,母親在其五歲時便自殺身亡了,因為憂鬱症之故,也因如此阿嬤從他一出生就帶著他,他對於親生母親的印象應是陌生、不熟悉的,這是阿嬤的說法。可可的父親是職業軍人,也很少有時間陪伴可可,大多會以金錢來滿足他,買給他很多東西,來彌補對他的虧欠。而父親跟阿嬤的關係也不好,所以當可可有一些行為不是那麼適切時,阿嬤會糾正他甚至打可可,可可的父親不能認同阿嬤的教育方式,自己也沒空管教,這樣的矛盾,也讓可可有了可以鑽營的空間。
可可會咬指甲是從小一下學期才開始,父親當時認識了一位新的女友,可可都叫她「媽媽」,阿嬤對於這一位新媽媽有很多期待,也希望她可以將可可託付給新媽媽,不料新媽媽只願意負責可可的玩樂,不願意承擔教養的責任,甚至一度談到要解除婚約的程度。父親也因為有了新的伴侶,陪伴可可的時間變少了,一放假,會到新家去,較少回老家。阿嬤也很不滿,在這樣的情境下,大人們都以為小朋友不知道,其實可可什麼都知道。
在12次的遊戲治療,可可表示他希望自己有很多錢,因為錢可以買很多東西,他也只需要錢就好了,有了錢,他可以買一個「聽話的爸爸、媽媽、阿嬤」,還有很多玩具,他覺得大人們都不關心他,他覺得錢、玩最重要。在這一段時間裡,也邀請了阿嬤、父親一起來談,因為可可的世界中,裝了一些大人世界扭曲的價值,解鈴需要繫鈴人,雖然新媽媽不願意來,也不願意承擔照顧孩子的責任,但畢竟這是一個不能當作不存在的關係,的確就像可可的擔心,最後變成一個沒人要的小孩!澄清的過程中,經過可可的允許下,討掄一些大人們需要知道的事情,父親才驚覺其實孩子都知道自己的處境,而他的行為都是一些訊息,希望大人能讀懂。雖然新的共識並沒有全然都能令每一個人滿意,但是孩子的進步是每一個人的都看的見成果。
可可的無奈很難說清楚,畢竟他才小二而已,這件連很多大人都不知該怎麼處理的事情,所以他只好用「行為表現」告訴大家,並非這樣就是過動的表現,因為往往表面所呈現的症狀,其實都有它背後隱藏的故事。尤其是小朋友溝通的方式,大人們可能需要多用「心」去聆聽。
圖檔來源 ∣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