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親子互動中的情緒行為
文 ∣ 邱郁涵 諮商心理師
在許多案例中,父母在作為一位教養者時經歷許多挫折,這些挫折有很大部分來自於自己對於孩子的情緒展現不知如何應對,當父母的無力感越來越重,長久下來可能也影響自己與孩子親子間的互動品質。
是什麼原因,情緒的展現讓我們如此害怕呢?當孩子展現某些特定情緒時,身為父母在教養上應該如何因應?
情緒的功能
我們往往對於與負面消極的情緒有關之事物感到排斥,例如對於身邊他人負面情緒的展現難以招架,或是抗拒自身負面情緒所帶來的強烈感受。負面的情緒的確大部分帶給人不自在的感覺,然而情緒本身並沒有對或錯、好與壞,即使是負面的情緒也有意義。
情緒本身有其功能性,有時適當地抒發情緒就能讓個體的心理狀態平衡穩定下來,而有時情緒的展現可能是為了達到某些目的,如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中,就以五大基本情緒:快樂、憂傷、憤怒、害怕、厭惡作為例子,提醒我們每一種情緒的存在皆有意義。同樣情緒可能達到不同的目的,而不同的情緒也可能達到類似的目的,舉例來說,當開心時與人一起同樂、哀傷難過時也能讓同伴安撫自己的感受並給予陪伴,兩者皆能滿足人際需求或關係的需求。
情緒沒有好或壞的區分,真正影響個人健康的是自己與身邊重要他人看待情緒的態度,以及抒展情緒的方式。當父母在遇到孩子出現較高昂的情緒時,不需要第一時間截斷孩子的情緒,在孩子適度抒發後,反而能夠透過孩子展現情緒的目的來評估孩子的狀態與需求,進一步作出合適的因應方式。
面對孩子的情緒,我可以怎麼做?
- 先照顧自己的情緒
父母或教養者面對孩子的情緒若感到不知所措,甚至被當下狀況引發自己的負面情緒時,首先應做的是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成人因混亂或失控的場面而感覺不愉快是很合理的現象,瞭解到這一點後給自己一些時間冷靜與緩和,穩定自己的狀態後更能提高後續與孩子溝通的品質。
- 肯定孩子的情緒展現,並理解孩子的情緒
如同前述情緒本身並無好壞,情緒的展現反映出孩子的狀態,因此當孩子出現如「大哭大鬧」等行為時,比起喝止孩子的行為,父母反而可以肯定孩子願意展現自己的情緒,而非透過壓抑來處理情緒。另一方面,透過確認並了解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覺被理解了,例如「你一直哭是因為很難過/生氣對不對?」,先把情緒聽懂了才有機會聽懂需求。
- 與孩子「溝通」,並協助表達
孩子願意展現情緒代表著願意與父母溝通與互動,兒童的語言能力可能尚未發展完善,但並不代表無法與其溝通,溝通不僅限言語的方式,無論是以較簡單的語句、肢體動作,甚至是臉部表情等方式,都是幫助孩子表達出內心感受的好方法,也讓孩子慢慢學習表達情緒有很多種方式。
- 討論表達情緒的替代方案
在情緒紓緩後與孩子討論其它能夠替代的方式,例如大哭大鬧在某些時候可能不是一個合適的抒發情緒的方式,與孩子討論下一次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方式,能讓爸媽也聽得懂自己想表達的事,同時又能抒發情緒。
許多教養者在責罵孩子的情緒行為後又感到自責,導致孩子心情不好、自己的心情也不好。這些挫折可能來自於成人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也沒有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孩子慢慢地學習更適合表達情緒的方式。因此當類似的狀況再度發生時,不妨先給自己一段時間沈澱下來再跟孩子討論溝通,也為孩子示範不論是成人或孩子,「情緒調節」都是一種需要持續練習的能力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