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疾患是身心科門診越來越常見的主訴,成因與治療都很複雜而多元,好多患者都是反覆好多年了,身心極度煎熬才前來就診。好晴天的專業團隊呼籲您,飲食疾患絕對必需盡早就診,接受專業團隊介入,才能減少夜長夢多的漫漫復發長路!
分享陳冠宇醫師關於暴食症的精僻好文,精彩描述暴食症的核心議題,給大家參考。
——以下節錄自內文——
暴食症症狀
「量多、失控」四個中文字就是暴食行為最核心的意義。平均每週一次暴食,並且有代償行為,時間長達三個月以上,就可診斷有暴食症。
暴食症狀的細節人人不同,但基本上有兩個被研究較清楚的幾轉:過度節食與情緒性飲食。
暴食的心理情緒議題
對於自己身體的不滿是個很常見的議題。雖然從外觀來說,這些病人其實大多很清秀漂亮,甚至許多在眾人眼中十分美麗,但是潛藏在患者內心深處,則是自卑與缺乏自信。對於身體的不滿,是她們共通的感受。
空虛與孤寂,是大多數暴食症患者共同常見的情緒,特別是獨處的時候。也正因為如此,利用沒有人在場的時候,以快速的進食填補空虛的身心,並且透過催吐發洩心靈的苦悶焦慮,變成患者難以自拔的習慣性行為。
暴食症治療
相較於厭食症,暴食症有許多科學研究證實有效的療法,但是並非所有的療法都適用於所有的病人。暴食症患者有個常見的特質,會嚴重的影響治療,這就是個性急與幻想速成。
患者本身經常藉由飲食症狀來處理生活的壓力或內心的孤寂,一旦沒有了這個多年陪伴自己的習慣,有時候會感到惶恐空虛,甚至因此放棄治療。
1. 心理治療
暴食症最佳的治療方式就是「認知行為治療」(CBT: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所有認知行為治療,都會要求個案做個別的症狀紀錄,在暴食症的CBT最主要就是飲食日記。雖然很多患者每天的飲食都類似,但其實有很多與生活事件相關的變化,如果不透過詳盡的紀錄來認識,經常就會被錯過,而無法覺察與改變。
2. 藥物治療
抗憂鬱的藥物可以有效的減少體重正常者的暴食行為,一般來說,其所需的劑量,通常高過治療憂鬱症所需的量。
結論
暴食症與厭食症相比,是生理上沒有那麼嚴重的病症,但是每個罹患這個病症的個案,都有其個人與環境上的困難,大多數患者在身材問題上對自己苛求,在飲食行為與態度上極度矛盾。大規模長期研究發現,這個病症大多可以痊癒,只是時間問題,而有效的治療,不但可以促進這個過程,更能增進個人的心理健康。
原文轉自 心身醫學觀察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