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沒有對錯,只有屬於你的感受
文|許明欽 諮商心理師
一直以來主流文化總是鼓勵我們去追求「外在成就」而非「內在自我」,成長過程中不乏有各種聲音與眼光-期待我們要好好讀書、追求好的成績、爭取好的學校、尋求好的工作、交往好的另一半,但很少會有人告訴我們要如何感受自己的情緒。因此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情緒正是那最熟悉的陌生人,特別是那些被社會歸類為「不好」、「不應該」及「負面」的情緒感受,如:悲傷、憤怒及害怕…等。
當我們曾經試圖表達內在感受時,若得到的回應是:「這有什麼好哭的!」、「給我安靜喔!再吵你給我試試看」、「要不是因為你不乖,爸爸就不會離開了」。此時我們接收到的訊息便會是:流露真實情緒是危險且不被允許的,於是這些情緒就如同被發配邊疆的罪人,失去了話語權,同時銷聲匿跡。
直到我們生命走到了某個階段,可能在哪個夜深人靜,心情忽然沒來由地低落,甚至有時會莫名掉眼淚。起初可能還會安慰自己,應該過一陣子就會自己好了吧!殊不知日復一日,找不到源頭,也看不到終點。這才驚覺似乎不太對勁,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憂鬱症,還是什麼自律神經失調?
嘿!看到這裡的你若點頭如搗蒜,或許先別急著給自己下診斷,因為這可能只是你的情緒有話想說🙋
《關係花園》一書作者將感受視為個人內在的主觀氛圍,將之區分為正向及負向的感受,正向感受容易驅使我們與人親近,如:喜歡、溫暖及舒服…等;負向感受則會促使我們離開他人、保護自己,如:厭惡、冷漠、不安…等。每個感受背後可能夾雜複雜的情緒,生氣可能在告訴我們「那裏是我在意且不容被踐踏的所在」;悲傷可能在訴說「對於某個曾經的想念」,每個情緒背後都藏著獨特的聲音。
以近日威爾史密斯事件為例:奧斯卡頒獎典禮當天,頒獎人在引言時,因為開了潔達蘋姬形象的玩笑,引發威爾史密斯憤而動手打人。這故事告訴我們,一個被多數人認為有趣的笑話,也可能引發某些人的不舒服感受。「情緒本身沒有對錯,面對同樣一件事,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那些你有但別人沒有的感受,不代表不應該存在。」
讀到這裡的你若心裡某處泛起了一絲漣漪,不妨在下次負面情緒到來時,嘗試先別急著否定及推開它。或許緩緩閉上眼睛,想像它是一位訪客,而你是客棧老闆,歡迎它的到來,好好感受它,傾聽它的聲音,說不定因此獲得意想不到的禮物!假若對此感到焦慮害怕,建議也可以找個你信任的朋友、家人或專業人士(如:心理師及社工師),挑選一個你覺得舒適安全的空間,好好敘說你的心情,一旦情緒有機會流動,便如同一條條小河緩緩流進你心中的那片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