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父母遺落的同理心(3)
-新的角度看孩子爭吵
文|簡培凱 諮商心理師
各位疫情下的勇士父母們好,辛苦了,離解封日子不遠矣
希望你們看到這篇文章時,還可以有會心一笑的精力,在這段日子當中,應該或多或少會對學校老師產生同理心,切身感受到要長時間同時與少則十幾位,多則二三十位孩子和平共處是一份很艱辛的工作。
上一回我們開始進入了情緒教育的主軸,這是情緒教養,培養孩子同理心的主線任務,恰逢因為疫情居家工作、遠距上課期間,今天我們來開個支線小副本,還記得在上一回當中提到的典型家中兩位孩子的爭吵嗎?《心晴專欄》找回父母遺落的同理心(2)
同理心我是這樣解讀的:從不同的角度試著理解一顆心❤️
您有曾經思考過,孩子們為什麼這麼容易爭吵嗎?他們爭的是什麼?為誰而吵?
- 爭奪資源
大人世界也會發生爭吵,例如近期吵得不可開交的「疫苗」,在有限的資源裡,人有天性會希望自己能獲取最大的資源,大人的世界利用口語表達、斡旋協商的方式來達成,極端的狀態下發動戰爭;孩子的世界很直接,他們想要大人的關注、想要得到心愛的玩具,手段直接且原始:大吼、哭泣、肢體動作皆來。
- 權力的需求
在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概念,「自尊」為第四階段的人類基本需求,人時常是透過將他人作為參照值,顯現自己的地位、權力與能力的一種生物。前陣子在網路瘋傳一部影片,三歲妹妹生日,站的高高的(權力象徵),準備吹蠟燭,六歲的姐姐冷不防在旁邊直接吹熄,妹妹見狀生氣動手抓姐姐的頭髮,姊姊還露出得意的笑容(一副雖然今天你生日,但我贏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rAjkPXTazw
孩子世界權力的需求感也很直接,例如爭吵時占上風、玩遊戲贏了,排隊排第一個….
- 確認親密關係
曾經在學校看到兩位學生,很常發生口語爭執,花了許多時間安撫兩人情緒,分別叫來詢問:如果你不找他玩,你會找誰? 沒想到雙方都一致認為對方是自己的好朋友。
有時爭吵的心理涵義其實伴隨著在測試一段關係是否穩固,當另一方有了反應,似乎也可以證明對方還在意自己。
還有一個很常見的兒童互動方式,就是一開始有點趣味好玩的肢體或語言逗弄對方(想引起對方的注意),當對方有了反應,開始互相戳來戳去,之後越戳越大力,然後有人生氣,最後引發激烈的哭泣、情緒甚至引發肢體衝突。大人花心力處理之後,總能驚訝的發現幾分鐘之後,兩人又可以玩在一起。
- 學習表達與社會互動
哲學家叔本華說過:人類就像一群刺蝟過寒冬,太遠會凍死,太近則會傷了彼此。
人類終歸是群居生物,僅有少數極端的人類可以隱居山林,獨自生活,絕大部分的人類日常生活中皆會面臨形形色色的人,這也是父母絕大部分會選擇讓孩子去學校參與學習,也是一個機會學習社會互動禮儀與規範。爭吵的過程中,即伴隨著需要透過逐漸練習培養溝通的技巧,在社會可接受下的範圍內表達自己的聲音,爭取自己想要的資源。
✋回到一個例子,我在一個兒童桌遊工作坊中,實際發生的案例,當時其中一個小組正在玩《超級犀牛》,這遊戲就像是疊紙牌積木一樣,我給小組的任務就是大家要一起疊高,看最後可以疊幾層,和其他組別競賽。
其中一個幼稚園的弟弟輪到他時,疊上去倒塌,引起其他哥哥、姐姐們的大力撻伐,之後繼續進行時,弟弟開始搗蛋,隨意亂放,甚至刻意的推倒,大人此時加入責備的行列責備:搗蛋鬼!最後弟弟崩潰大哭。
我見狀之後,同理弟弟的感受,表示他是想要幫忙,但發現自己能力不足,又被責備,之後才會開始搗蛋。
你們猜接下來一輪,發生什麼事?
弟弟開始拿翹,予取予求,想要在還沒輪到他時,即可以擅自堆疊,其他哥哥姊姊看我之前幫弟弟說話,現在也不太敢出聲。
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弟弟的崩潰其實帶有著想要「爭取資源」的意圖,確實在幼稚園的年紀,精細肌肉動作尚未發展成熟,會引起無能的感受,加上同儕的責備,讓其心理不好受,但也成功引起領導者(我)的注意力,進而介入處理,隨之而來是從較低社會位階,提升到有權力的位置(權力需求),但卻過頭反向的成為予取予求的自大狀態。而在這個短短兩小時內,小組還無法成熟到彼此可以互相表達自我感受與想法的階段(學習表達),需要透過領導者(我)協助發聲與促進表達。
我看到此狀況,先詢問其他哥哥、姐姐的感受,他們還不太敢說。
我協助發聲跟弟弟說:你現在好霸道喔!要是我的話,我不想跟你玩了。弟弟才逐漸收斂,繼續投入在團體任務中。
事後反思,我是否太快介入處理孩子們之間的衝突,會不會他們可以發展出因應衝突的策略與技巧,但由於我的介入而破壞他們成長的機會,但在一個兩小時的工作坊,我確實沒有太多時間等待,當下或許已經是一個好的時機。
這題沒有正確答案。
處理孩子們之間的爭吵與衝突,除了需要具備心理學的技巧,還需要有耐心觀察等待的能力,也並沒有絕對正確的處理方式與介入時機,但還是有大方向的處理步驟,這些就留待下一集我們繼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