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症(Panic Disorder)的定義、症狀與治療
文/紀岱均 醫師
了解恐慌症的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幫助您重新掌控生活。
什麼是恐慌症?
恐慌症(Panic Disorder)是一種屬於焦慮症的精神疾病,特徵是反覆的恐慌發作。症狀好發於青壯年時期,發作時個案突然感到強烈的恐懼或不安,伴隨生理與心理症狀,可能持續數分鐘至半小時。
恐慌症的成因
一、生理因素
- 遺傳因素:有家族恐慌症或相關焦慮症病史的人,發展恐慌症的風險較高。
- 神經傳導物質失衡: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正腎上腺素、GABA)失衡,導致情緒調節困難,身體進入「戰鬥或逃跑」模式,造成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生理反應。
- 腦部結構與功能異常:研究顯示,恐慌症患者的大腦某些區域,如杏仁核過度活化,海馬迴功能不佳,前額葉功能不彰,可能與恐慌症發作有關。
二、心理因素
神經質、追求完美、個性固執、好強、急性子以及容易預期焦慮者較容易發生恐慌症。
三、環境因素
壓力事件、創傷經歷、生活變故(如喪偶、離婚或失業)等可能會觸發恐慌發作。
恐慌症的診斷
診斷恐慌症需要精神科醫師詳細詢問症狀,並排除其他生理原因(如心律不整、甲狀腺疾病、物質戒斷等)。恐慌症也常與憂鬱症、廣泛性焦慮症等共病,這需由專業醫師進行綜合評估。
恐慌症的治療建議
恐慌症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認知行為療法(CBT)、放鬆練習和壓力管理。根據患者的具體狀況,這些方法結合起來常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1. 藥物治療
常見的藥物包括血清素相關藥物(SSRIs),這類藥物能調節神經傳導物質,減輕焦慮和恐慌症狀。短期內也可使用苯二氮平類藥物(BZDs)來迅速緩解症狀,但需謹慎使用以避免依賴。
2. 認知行為療法(CBT)
CBT或CBT合併藥物是恐慌症第一線的治療。透過幫助患者辨識負面思維,進而改變習慣的思考行為模式,來減少恐慌症狀的嚴重程度與發生頻率。具體包括:
- A. 記錄:記錄恐慌發作的頻率、情境和感受,幫助辨別觸發因子並尋找有效的應對策略,提供討論時的有用資訊。
- B. 認知重建與自我對話:幫助患者覺察恐慌發作時的害怕情緒,識別是否誇大危險,並透過自我對話來停止災難化思考,練習接納不適感。
- C. 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透過漸進式地面對恐懼情境或物品,患者逐步學習應對恐懼並重建控制感。
3. 放鬆練習
學習放鬆技巧,如深呼吸、漸進性肌肉放鬆和冥想,有助於緩解焦慮和恐慌症狀。
4. 壓力管理
建立日常紓壓的管道,與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繫,分享感受,減少孤獨感和無助感。
5. 健康生活
培養運動習慣、充足睡眠、規律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並避免過度攝取咖啡因、酒精或尼古丁,這些物質可能會加重焦慮或恐慌症狀。
臨床案例
一位35歲的業務經理,工作表現優異,但某日開車經過隧道時,突感心悸、頭暈和呼吸困難,覺得自己快死了。就醫後所有檢查均顯示正常,但他多次在狹小空間中出現類似情況,最終診斷為恐慌症。經藥物與認知行為治療後,症狀獲得有效控制,生活逐漸恢復正常。
結語
恐慌症經常造成患者極大的痛苦,在未被正確診斷與治療前,患者經常奔走於醫院的各個科別,除了造成醫療資源浪費,本人長期下來也容易發展慮病症、憂鬱症或物質依賴。尋求精神科專業幫助是邁向康復的重要一步,若症狀能好好被辨識出來,透過藥物的控制與搭配認知行為治療,超過半數的患者治療反應良好,得恢復正常生活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