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後憂鬱症與一般憂鬱症:成因與症狀的差異
(一)生理因素
一般憂鬱症常與遺傳、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大腦迴路異常、荷爾蒙等體質性因素有關;產後憂鬱症則特別受到產後荷爾蒙劇烈變化影響,容易引發情緒波動。
(二)心理與社會因素
產後媽媽除了原有的生活壓力外,還需面對角色轉換、照護嬰兒的壓力、夫妻及家庭關係變動、自我形象改變等心理負擔,社會支持系統的強弱也深深影響情緒調適。
(三)症狀表現
一般憂鬱症常見心情低落、失眠等;產後憂鬱症則更容易出現注意力下降、遲鈍、暴躁易怒,甚至可能產生幻覺、幻聽或傷害寶寶的想法。
二、產後情緒低落與產後憂鬱症:時間點與嚴重程度不同
(一)產後情緒低落(Postpartum Blue)
通常在產後1至2週內發生,屬於暫時性情緒波動,症狀輕微,如焦慮、疲倦、易哭、失眠等,大多可自然緩解。
(二)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若情緒低落持續惡化並影響生活,如無法照顧嬰兒、與家人衝突加劇,且持續超過2週至1個月,便可能轉為產後憂鬱症,需及早就醫評估。
三、產後憂鬱高危險群及預防之道
高風險族群包括有憂鬱症病史、明顯經前症候群、家庭與社會支持不足者。建議配偶與家人在孕期與產後初期即提供心理支持與實際協助,如聘請保母、分擔家務、陪伴媽媽放鬆。
此外,適度運動、補充高濃度EPA魚油(EPA/DHA比例超過2:1)也有助於穩定情緒。
四、產後憂鬱症的治療策略
(一)心理治療優先
初期會以心理諮商介入,協助媽媽探索個人與家庭議題,抒發情緒壓力,並建立自我照護機制。
(二)必要時藥物或TMS治療
若症狀較嚴重,考慮使用血清素類抗憂鬱藥物,且需評估哺乳情況。若無法使用藥物,則可考慮經顱磁刺激治療(TMS),目前已獲台灣衛福部核可。
五、陪伴產後媽媽的三大原則
(一)同理、傾聽、正向支持
避免批評與指責,用溫暖中立的態度回應媽媽的情緒。
(二)中性回應,避免負面比較
如「你怎麼這麼脆弱」之類的話語應避免,以尊重的態度傾聽與回應。
(三)適時讚美與肯定
真誠地肯定媽媽的努力與價值,有助於提升其自信心與正向感受。
六、破解產後憂鬱三大迷思
- 迷思一:產後憂鬱會自然好轉?
若情緒低落持續超過一個月,應及早就醫。 - 迷思二:產後憂鬱只會發生在女性?
男性也可能因角色轉換及壓力出現憂鬱症狀。 - 迷思三:樂觀的人不會得產後憂鬱?
產後荷爾蒙變化與壓力同樣會影響樂觀者。
鄭晴醫師提醒,家庭支持是關鍵,媽媽們也要懂得照顧自己,適時尋求協助,才能順利度過產後轉折,迎接與寶寶共度的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