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一位年輕女性的真實經歷,紀錄她從童年ADHD、歷經低潮與誤解的重度憂鬱,到最終確診躁鬱症並穩定治療,重新找回熱愛生活的勇氣與創造力。
童年ADHD與大學前的適應表現
這位個案小時候曾被診斷為ADHD,但整體學習與生活適應良好,個性活潑、多才多藝,在班上也深受同學喜愛,一路順利進入大學。
大三時期重度憂鬱發作
進入大三後,她的情緒突然低落,將自己封閉起來,不再上課,與同學斷絕聯繫,最終休學返家休息。儘管曾試圖重返校園,但因請假過多被退學。這段期間並未接受治療,直到此次來診,經醫師詳細評估後才回想起,那時已出現極度嚴重的憂鬱症狀,甚至長時間臥床、無法外出。
診斷為憂鬱症後的治療與觀察
初期在本診所接受抗憂鬱藥物治療後,情緒漸有起色,活力明顯提升。醫師進一步觀察到她在情緒改善時伴隨些許躁期傾向,研判可能為躁鬱症體質。
個別化藥物調整與穩定治療
診斷明確後,醫師根據她不同階段的情緒狀態(躁期、鬱期、維持期與預防期),進行個別化藥物調整。中途她曾因自行停藥而導致症狀復發,後經衛教說明後理解規律服藥與定期回診的重要性,重新建立穩定治療模式。
重拾創造力與熱情的生活重建
目前她情緒穩定,也開始重新投入自己熱愛的領域,包括藝術創作、跳舞、攝影與畫畫,每一項都做得有聲有色。她的故事提醒我們:即使曾經情緒低落至谷底,只要及時就醫、配合治療,依然有機會重建人生。
(以上故事已取得當事人同意,並為保護個人隱私進行適度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