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科好晴天身心診所 楊哲彰院長
失智症的生物標記可以預測未來記憶減退速度或發展為失智症的可能性?
一些腦影像學的生物標記,如 amyloid PET、tau PET、MRI,以及失智症基因 APOE ε4,可用來預測記憶減退的可能性。然而,目前的模型預測力仍然有限,且一般臨床上並不會這樣做。
活動與運動可以減緩認知功能減退嗎?
可能是對的。目前較有證據的是活動及運動在已有輕度認知障礙或失智症的病人身上,是可以減緩多種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這個結論理論上若推到一般正常人的話,可以說活動及運動可減少失智風險,但因失智為一非常漫長的病程,目前無足夠證據可以支持把這個結論推到一般人身上。
躁鬱症患者是否較容易罹患失智症?穩定吃藥能降低風險嗎?
躁鬱症本身是一種影響腦部結構與功能的疾病,因此罹患躁鬱症的患者未來較容易發展成失智症,這已在多項大型研究中被證實。
研究顯示,穩定控制病情可降低失智症風險,尤其是使用鋰鹽(Lithium),因其具神經保護作用,被認為能減少躁鬱症患者罹患失智症的可能性。
老人獨居會增加失智症風險嗎?
是的!社交活動是失智症的保護因子,長期缺乏社交互動、家庭支持,確實會增加失智症風險。
失智症伴隨的神經精神行為症狀該如何處理?需要吃藥嗎?
治療失智症伴隨的神經精神行為症狀,非藥物方法永遠是第一線策略,但若這些方法無法控制症狀,仍需要藥物介入。
主要的非藥物方法包括:照顧者的專業訓練、病人的環境適應、病人為中心的照護,以及為病人量身定制的活動計畫。
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有哪些?哪些可以扭轉?
失智症為一個非常多因性的疾患,危險因子相當多,很多已知危險因子(約佔40%),大多則為未知的危險因子(約佔60%),這些已知的危險因子有些可扭轉,有些不可扭轉,我們盡力想要做到的就是扭轉這些可改變的危險因子。
不可扭轉的因子主要為基因,其他可扭轉的危險因子包括:教育、聽力差、頭部外傷、高血壓、肥胖、抽煙、憂鬱症、少活動、社交孤立、糖尿病、空氣污染等,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 減少這些危險因子進而可能來減少失智症的發生,而這些減少危險因子進而減少失智症的推論,近期也一一被各研究給證實。
可扭轉的危險因子包括:受教育程度、矯正聽力、預防頭部外傷、控制慢性病、戒菸減少酒精攝取、維持運動與社交活動等。理論上這些都可以減少失智症的產生喔!大家一起來健康生活以減少這些危險因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