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父母遺落的同理心(1)
文 ∣ 簡培凱 諮商心理師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先應用同理心的技巧穩定孩子心情,再用道理跟他討論事情”
聽過親子教養系列講座的家長,應該都有聽過這句話,但時常是台上講得很用力,台下拼命做筆記,回家通通忘記。
我在一場親職教養工作坊中,應用心理學的技巧與生動講述、活動嘗試帶領家長提升教養的技術,活動結束後,學員家長互相寒暄離開教室。
下一秒,親眼看到某一位學員媽媽到樓下接孩子時,直接對著正在玩耍的孩子破口大罵。
那一刻我除了尷尬、震驚,也理解到,知識與生活應用還有極大的鴻溝,我反覆思索父母與同理心的距離是什麼?😲
“您的心理杯子,還有空間能容納情緒水嗎?”
1.還有空間的杯子,才能繼續倒水
這個標題,是個廢話,但如果杯子對比心理空間,情緒比喻為水,這就有其他的涵義了。心理學家Wilfred Bion提出”涵容”的概念,包涵與容納孩子的情緒,當父母能敏感的覺察到孩子的生理需求,情緒狀態,給予接納與回應,照顧者就像一個容器一樣,孩子可以將這種被好好照顧的經驗吸納成生命的養分,發展更為茁壯、穩定。
2.您杯子中的水,有曾經被”涵容”過嗎?
“過去我們那個年代,父母哪有什麼同理心,犯錯回去就是被打、被罵,我也沒有因此變壞或有心理創傷阿。”聽家長無奈地跟我說這句話,我內心的感嘆
“但也因此你之後有什麼事情,就不會回家跟父母說,選擇獨自消化。而現在你的孩子也選擇不跟你說了。”
家長在無意識之中,複製了過去自己父母的打罵教養方式。許多家長跟我提到,他們過去生命中,很少有被”涵容”的經驗,當我們沒有經歷,就很難實際應用。
3.快要滿溢的水,記得先倒掉一些
家長也是需要被照顧的,現今社會,大多數的家長是雙薪家庭,父母有各自的工作壓力,如果與長輩同住,回家可能要持續面對與長輩的關係,還要再花心力養育兒女,壓力比山大啊!
“都要我用同理心對待他們,那誰來同理我?”
不管是爸爸或媽媽,都期待有神隊友的支援,我想對於神隊友的定義,是期待在需要協助時,有一雙有力願意相助的手。神隊友也需要密切的溝通、交換意見,找尋共識。除了神隊友之外,也建議父母培養一些可以自我紓壓的方法。不論是運動、繪畫、閱讀、電影、參加社團…….都是可嘗試的嗜好。找出方法之後,建議先和隊友討論出雙方都可接受的放鬆方式,在固定的時間稍微給自己喘息的空間。
“您願意嘗試什麼方法,讓自己舒服一些?”
最後鼓勵各位家長,雖然在過去,家長可能很少被”涵容”的經驗,但至少現在,意識到自己可能複製過去父母的教養方式,可以透過多元的管道,提升教養知識,找到方法拓展自我心理的容量。期待未來,孩子吸收到您努力的養份,成長茁壯面對人生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