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因為身體及整個社會環境心理的快速變化,原本便是憂鬱症的好發族群,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率更是逐年攀升,近期調查更發現近1/4的國中生認真考慮自殺過。而當青少年有自殺念頭時,僅有極少數會告訴父母師長,會正式「求救」的比例更是少之又少。
青少年憂鬱患者的各方面處遇都面臨層層困境,時常家中父母無法理解、求助醫師/心理師有困難、學校及社區心理輔導資源不足,加上這些個案往往人際、課業、感情各方面也都面臨困難,造成往往拖到事態嚴重才被發現。
分享願景心理健專題,期待這方面的問題能受到社會更多的重視。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值得也必需受到更多的重視與協助!
轉自聯合報系願景工程(Vision Project )
自殺佔台灣青少年死因比率創新高,根據調查,近1/4國中生認真考慮過自殺,而壓力並沒有隨著年齡成長而緩解,還記得去年末,台大連續發生數起大學生自傷事件嗎?高速發展的大環境,讓孩子的心理健康備受考驗。
變調的多元發展,成功得要十項全能
教改20多年來強調「適性發展」,如免試入學、學習歷程檔案,希望學生探索個人特長和興趣,但社會追求標準和明星學校的社會氛圍沒有改善,為了擠進升學窄門,適性發展從人人各有所長,演變成 #每個人都需十項全能,在頂大,雙主修、輔系的比率更是高達五分之一,部分學生像「黃金鼠跑滾輪」,認為自己永遠達不到父母、師長,甚至是自己心中的完美標準,過得相當辛苦。
社群網路加重憂鬱程度
專家直言,社群軟體現在像孩子的驗收場,現實世界受歡迎不夠,網路世界也要成功,孩子才會覺得自己是成功的,因社群而起的比較心態令人憂鬱、痛苦,或是在現實生活中遭遇不順心的事,但在社群上仍僅呈現了光鮮亮麗的形象,周圍的人難察覺異樣、及時伸出援手。
上千學生配一名輔導員
需要學校心理輔導資源的青少年愈來愈多,但現在各級學校都碰到人力不足困境。以大專校院為例,#每一千兩百名學生僅配置一名專業輔導人員,學生平均得等一個月時間才排得到諮商,遠比美國一人顧兩百名學生的配置吃緊。國高中學生同樣面臨輔導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學校後援軍失能問題。
《聯合報》專題【憂鬱世代:誰殺了台灣青少年】
-剖析教育制度、社群媒體與家庭關係如何影響青少年心理狀況,一起度過前所未有的憂鬱自殺風暴。
閱讀【憂鬱世代:誰殺了台灣青少年】數位專題:https://reurl.cc/Q75G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