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治療四個字,乍聽似乎高深莫測,其實我們生活中處處充滿行為治療的概念,了解一些簡單的基本原理及技巧後,家長們在家就可以執行行為治療,幫助孩子改掉不好的習慣/行為,建立好習慣/行為!
行為是什麼?
不同科學及學派,對行為有不同的見解,其實很難對行為做精準的定義。站在精神科及身心醫學的角度來說,行為可以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自願或非自願的,當下的行為反應,是一個人根據過去的內在及外在經驗(這些經驗受內在個人及外在環境和他人影響),於當下呈現出的動作行動模式。而所謂「模式」,就是有一貫性的概念,因此行為也是「對於事情一貫的處理反應方法」。
行為治療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改變行為模式中的環節,學習新的、好的行為模式,矯正既有的、不好的行為模式。
行為治療的技巧有許多,以下舉出幾種可在家中實行的基本行為治療技巧。
1. 正向增強
方法:針對好行為,提供獎勵或報酬,以強化這個好的行為。
方法:針對不好的行為,採取隔離或忽略。
例子:大庭廣眾情緒失控時,將孩子暫時自現場隔離。若確定孩子是為了達到某些目的而產生作態的行為時,比方哭鬧以達目的,家長可採取不反應,但須注意孩子是否為身體不舒服、心裡有話想說等真正需求。
*懲罰亦為行為介入方式的一種,但一般並不建議。行為懲罰與行為增強的最大差異點在於,懲罰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減少或消除某種行為,而增強的最終目的則是要加強某種行為。
內在增強/動機及外在增強/動機
例子:類似上面正向增強、代幣制度的例子。
家長常見問題及迷思…
Q. 行為治療 = 代幣制度?
A. 代幣制度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其實行為療法方法非常多,本文列舉幾種常用方法,更多其他方法可請教專業人員討論。
Q. 我都有執行代幣制度,但是都沒效。
A. 通常問題簡而言之就是「未客製化」。常見的有以下幾點原因:
1. 目標太高:根本難以達到,乾脆放棄。
2. 目標太抽象或太模糊:家長孩子無共識,根本不知道目標在哪裡、是什麼,何以適從?
3. 未及時回饋:比方當下的行為隔天才獎勵,行為與獎勵彼此間因果的連結性早已消失。
4. 要達到階段性獎勵太難:為第一、三點之綜合,加上一些其他因素,比方協助之提示過少,造成努力過程中得不到足夠成就感,便會讓人想放棄。
5. 獎勵一成不變:同樣的東西久了就沒有吸引力了。切記正向回饋的獎勵內容很重要!
Q. 孩子沒有特別想要的,反之,處罰或剝奪權益也對他不痛不癢。
A. 這個問題可能要變成:孩子為什麼沒有想要的?為什麼處罰對他不痛不癢?首先,追求滿足是人性,孩子一定有想要的,可能只是您不知道他想要的是什麼,什麼可以滿足他。會不會他想要的只是爸媽的一個鼓勵、和樂的家庭氣氛等?又假若孩子真的什麼都不想要,是什麼造成他缺乏動機,孩子是否有憂鬱、焦慮等情緒上的困擾,造成什麼東西都引不起他的興趣?還是物質上已給得太多,超過小小年紀所需要?同樣道理,若剝奪權益對孩子不痛不癢,是什麼造成孩子對自己該有的權益反應平板?憂鬱或其他發展問題?平常便已習慣被剝奪(從未做好過)?這個背後牽涉到孩子情緒、家庭相處、學校生活等整個大系統,若家長有這樣的疑問出現,表示孩子可能需要更全方面、更完善的評估,建議請教專業人員進一步討論。
Q. 孩子太多行為有問題了,不知從何改起。
A. 與孩子共同列出問題清單,從最嚴重的、影響生活最多的、孩子也承認的問題開始改起。這個影響生活甚鉅的問題一旦有了小小的改變,對於整個生活的影響,便可能像齒輪轉動般,一環牽引一環,有全方位的改變。
Q. 所謂的獎賞或正向增強會寵壞孩子,造成他們沒有獎勵就不願行動。
Q. 考試為自己,分數是不該獎勵的。
A. 針對自動自發、能夠念書為自己、生活為自己的孩子確實是這樣,但大多數孩子其實難以做到如此。因此家長仍可藉由行為方法,從旁協助孩子完成自己的義務,而隨著孩子更成熟、認知更完善、生活經驗更豐富,便能從這些行為當中自己獲得成就感(所謂的內在增強),比方師長同學的讚美、較佳的成績表現等,自己漸漸便能瞭解到這一切都是為自己,不是為父母,漸漸便能脫離父母的行為協助,成為成熟獨立的個體。
結語
掌握了這些基本技巧,家長也能更加留意孩子的優缺點及需求,協助孩子隨時修正行為模式,培養良好行為習慣背後孩子真正的內在動機,搭配有品質的親子互動、父母真心的愛和親情,讓孩子成長的更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