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奎諺 臨床心理師
依附是什麼?
「失去純潔的心之後,緊接而來就是失去感受的能力,這既是一種懲罰,也不失為一種補償。」 ─ Dodie Smith,英國小說家,《101忠狗》原作。《The New Moon With the Old》,1963。(擷取自Mplus網路文章)
每個孩子出生時,都帶著自身的純潔之心。若以華德福教育的語言,每個孩子帶著大自然四個元素入世,風火水土,每個元素,成了孩子出生後,特定的純潔特質,即天生氣質。
我想我們都忘了還是嬰兒的自己,是如何被懷抱著、回應著。父母抱著(溫度覺)搖啊搖的(內在體感),伴隨手的拍動(觸覺),甚至隱約聽得到的心跳與呼吸聲(聽覺),父母心疼的模樣(視覺),透過真實的身體傳遞節奏,來安撫嬰兒的純潔特質。而這些溫暖、可得性(接觸性)、回應性都會被身體記得,記得曾經被安全保護過的感覺。
但父母不完美,甚至有時還像個孩子,一定都會有忽略、過度或不一致回應的行為發生。原本純潔的特質,開始像在白紙上作畫。因此,我們可以知道,「依附」是嬰兒時期逐漸發展出對自我與他人的「內在運作模式」(註 1)(internal working model),並非出生一開始就存在的,它是由一連串不同行為作為中介,如哭泣、呼喚等,喚起我們四種行為類型反應:
1. 孩子的依附行為
2. 與依附對立,孩子的行為,如探索行為和遊戲。
3. 照顧者的照顧行為,或稱「取回行為」,如餵食。
4. 與照顧行為對立,照顧者的行為,如家務、工作。
每一種類型的行為,都有可能會被其他類型行為的存在或缺失影響,因為任何一種行為的結果,可能會引發或抑制其他類型。第一種與第三種 / 第二種與第四種,是功能同性質的行為,這四種可以和諧方式運行,但衝突仍在其中存在著。
如孩子的依附行為會受探索行為與遊戲平衡,主要照顧者的取回行為也會被很多競爭性的和不相容的活動(如照顧他人、原生家庭創傷、家務、長輩要求)平衡。
以上,相同與對立的行為不間斷地互動,最終會成為成人常見的依附類型:安全型、焦慮型、逃避型及混亂型依附行為,但被歸類為某一種類型時,終生就無法改變嗎?
法國精神科醫師 Boris Cyrulnik 認為依附類型會因為經歷不同時期的關係建立與改變而重新學習,只是隨著年齡增加,改變的難度會越來越高,而且改變的程度也會越來越低。
在這裡,筆者想先跟大家說明依附的幾個重要概念:
1. 依附是恐懼的一部分?
依附是靠近,相對也正在逃離或退縮某種危險或威脅,甚至靜止不動,因此它具有兩種現象存在,安全與恐懼,而恐懼包含內在感受或外在可見的對象。
當嬰兒出生幾個月後,會開始探索,而探索行為,其實具有矛盾的特點。因為所有引發探索的特質,都會同時引發警覺和退縮。但是,若有某種安全的對象存在,大部分是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嬰兒會願意冒著可能的危險,持續探索,持續經驗警覺與退縮,依附與退縮行為經常同時出現。所以,人性既想依附安全對象,但仍想觸碰那未知的恐懼,對恐懼的敏感程度,取決於依附對象是否可接觸且可回應,以持續發展出健康的人際界線或模式。
有時恐懼不是事物或情境本身具有危險,而是象徵式地帶有潛在的危險信號,如將聖地視為避難所,紅燈視為危險。這都是人類經年累月傳遞的結果。 因此,直到現代環境中,那些事實上沒有危險的情境很容易被喚起恐懼,另一方面,我們反而不需真正地消滅恐懼,而是可以透過一些行為緩解恐懼,即時這些行為跟帶有恐懼的事物或情境無關。 對於恐懼,個體透過模仿或觀察學習遠多於直接從恐怖情景中學習,因此,不安全依附無需真實地在身上發生就可能形成。
2. 定向功能是依附的基本要素
依附行為都會指向某個特定客體,通常是主要照顧者。如在6個月的時候,嬰兒已經可以從許多人中辨認出母親,並以視覺、聽覺追蹤她的移動,透過這些方式,嬰兒可以了解到母親的位置並促發一種或多種指向她的依附行為形式,因此可以說,定向行為(orientational behavior)是依附行為的基本要求。因此創傷後的症狀,也可能出現定向障礙,包含身體、環境、時間等層面。這也是筆者在臨床上,初期常使用的技巧 — 定位。
3. 依附與創傷有關?
早期依附關係會影響人格結構的彈性、控制性與穩定性,其中拒絕、分離與失落是非常重要的事件,會決定後續類似事件出現或成年時人際關係的反應,如未有足夠的照顧或情感給予。這些重要事件或兒時開始累積的經驗,可能出現明顯的身體或情緒反應,成年後則可能出現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omplex PTSD, C-PTSD)又或稱發展性創傷(Developmental trauma disorder, DTD)。
在生理功能上,依附行為是一種安全調控系統的結果,該系統主要是要降低受傷害的風險,讓個體經驗到焦慮減輕,安全感增加。但不一定這樣就是適應行為,也可能再次引發痛苦的情緒。筆者在《創傷隱藏在神經系統裡》一文,也清楚提到創傷與身體自主神經的關聯性,它是如何影響我們身心症狀。而依附會擾動我們神經系統的運作,加上依附多與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有關,所以其形成過程,可能造成關係、情感上的創傷。
然而,困難的依附更容易遭受再次或多次創傷,受到創傷又更難與外界建立安全感與連結。
4. 早期(未成熟階段)的行為,成年期仍存在
A. 當成年模式無效或紊亂時,兒童或青少年期的模式又會出現在成年人當中。
B. 當成年人生病或者行為能力失調的時候,有時也會出現在這種情況下,未成熟系統被促發,通常被稱作「退化」(regressive)行為。
C. 成年期的整體行為系統,本身包含來自早期生命階段的某個元素,而此元素在早期實現的是不同的功能時,這種情況也可能會發生,但此元素在成年人身上,可能依然是適應行為。
5. 依附類型都有其意義
如文章開頭所寫,「失去純潔的心之後,緊接而來就是失去感受的能力,這既是一種懲罰,也不失為一種補償。」,當依附關係形成過程導致失去感受的能力,雖然那會讓我們跌跌撞撞,但也是一種當時生存的本能機制。
依附類型的形成,其行為具有保護及適應性,如第3點所寫,是一種安全調控系統,協助我們趨吉避凶,只是該行為在青少年或成年期的人際關係,可能會逐漸變得不適應。若能將依附關係的外顯行為視為人的天性,當個體的分離或失落反應混合著抗議、憤怒、焦慮和絕望時,我們便能夠理解且想辦法引領個體經驗並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