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父母遺落的同理心(2)
文 ∣ 簡培凱 諮商心理師
您的心理杯子,今天有空間嗎?🥛
我假設有,因為沒有的話,那麼歡迎再回到上一篇《找回父母遺落的同理心1》,先體會參悟老師說的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好的,相信閱讀到這裡的你已經準備好,那麼接下來就來談談「同理心」是什麼
維基百科的註釋:是一種將自己置於他人的位置、並能夠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內所經歷的事物的能力,對同理心的使用又稱「將心比心」或「感同身受」。
同理心重要嗎?
在108新課綱發布後,未來台灣教育的主軸聚焦在培養孩子能力三個大面向:自主行動學習、溝通互動、社會參與。其中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的能力,即包含了多元且豐富與他人、社會、媒體溝通與合作能力的培養。
此時我們一起來設身處地思考:你會喜歡跟一個沒有同理心的人合作、溝通嗎?
要培養自身或孩子的同理心,其中有一個很關鍵的能力在於能夠理解或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要先理解與感受情緒才有機會發展出同理心的高等技巧!
所以今日的重點我們先放在情緒教育
分享一個小故事,一對父母帶著兩兄弟出遊,父母吃著飯跟其他朋友聊天,孩子在旁邊自由遊戲。過程中,父母偶爾用餘光看一下兄弟是否人還在,經過十分鐘之後,哭聲傳來,通常嚎啕大哭的是弟弟😭,因為比較小隻,然後哥哥帶著錯愕🙁(或是有點倔強)的表情。
這時候父母可能覺得很掃興😕,因為剛好聊到八卦的重要關鍵點,很想聽下去,但哭聲太搶戲,不得不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怎麼啦?為什麼又讓弟弟哭了」
「阿你們就要輪流阿」
「跟弟弟道歉」(口氣嚴肅貌)😯
然後哥哥心不甘情不願道歉,結束這一回合,衝突貌似解決了,可眼看著哥哥臉色鐵青,覺得事情好像還沒解決,於是爸爸出馬了,你拿出中國偉人故事,孔融讓梨,開始跟孩子曉以大義。
以上的畫面是否似曾相似?在每個有兩位以上孩子的家庭裡,每日、每時、每分不停歇的上演,各種理由引發的戰爭。
但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
不!這種衝突就像野草一樣,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啊~😱
我們大人在處理孩子的情緒時,經常會很快的站上教育者👨🏫的位置,告訴孩子我們認定的道理與規則,情緒的體驗、理解與表達在絕大部分都被遺忘了。或許父母都可以試著想看看一個問題:「我真的了解孩子的心情嗎?」
情緒教育如果要有成效,需要以三個步驟依序訓練進行
1.認識情 > 2.知道自己的情緒 > 3.理性表達情緒
而我們今天聚焦在認識情緒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建議家長可以上網自行購買一副〈情緒卡〉,如果您在網路上搜尋,應會出現至少四款,該挑哪一副,其實沒有太大差異,主要牌面有明顯的表情,搭配文字的皆可以。
在此可以推薦兩個活動,讓父母在家可以嘗試。
- 可以藉由文字搭配圖案,利用抽牌的方式,跟孩子一起思考在什麼情境下,會有這張牌的情緒。
如果家長在進行這個活動之前,發現自己也很難說出口,會建議家長先自己玩看看,當自己較為熟練之後,再帶領孩子一起遊戲。
- 將情緒卡用不傷牌面的黏土黏在海報上,找一個全家人都可以看到的位置,給它黏上去。如果有閒情逸致,家裡每一位成員可以製作一個屬於自己的棋子,(自己做得特別有FU),如果沒空,就從大富翁裡面借用棋子出來。每天回家時,可以將自己的棋子黏在今天心情的位置。
大人可以邀請孩子分享今天的心情,也可以自己先分享,但注意也要保留彈性讓孩子有不分享的權力喔。
2.先重質再重量
知道家長平日很繁忙,早上工作,回家還要處理家務,可能還要盯孩子的課業,現在心理師還要給我任務來個情緒教育,壓力好大啊!各位父母大大,這活動希望是在家庭氣氛融洽時進行喔!每天可以抽出半小時,如果真的太忙,一週兩至三次也是OK的喔,良好的活動氣氛重於活動進行次數唷!
3.練功要循序漸進
國小低年級以下,建議先挑選情緒卡中較為常出現、好理解的情緒,例如:難過、開心、生氣、煩躁。當父母發現孩子逐漸熟悉與理解之後,可以逐漸往上加上情緒牌卡。等到中高年級時,擴充更完整的情緒卡。由此也可以觀察到孩子對於情緒理解度的進步與提升,很有成就感吧!👍👍
情緒教育無法立竿見影,需要時間的累積,從細微中可以看到自己與孩子的成長,父母的付出將成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養分,一起茁壯與期待綻放生命的光芒。🥰🥰